韩非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, 韩非子生平简介及故事
本文目录一览:
谁能发一些历史名人的简历
赣东一带素称临川县为“才子之乡”。历代闻名的才子,宋有“五王”、“六晏”,明有“八大名士”,灿若繁星,辉映海内。自宋至清,临川人著书立说四百五十余种,两千多卷。赣东流传的乡谚“临川才子金溪书”,所谓“临川才子”,系指明末“后四大名士”陈际泰、罗万藻、章世纯和艾南英。
陈、罗、章、艾四才子,生于明神宗万历年初。他们饱读诗书,博览经史,虽然政治上不得志,社会地位低微,却心身相投,“相欢于大同,相喜于小异”。
陈际泰(1567-1641),字大士,号方城,临川鹏田人,明末古文家。崇祯二年(1629)成拔贡,第二年乡试第七,又四年68岁时中进士。他从小聪明好学,五六岁时,即能背诵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;10岁时,在别人家废纸堆里看见一本《诗经》,取而疾走,踞高阜而吟哦,以至毕生不忘。他晚年受一官,可惜雄图未展,便于崇祯十三年(1640)奉命护故相蔡国用灵柩南返时,患病死于济宁途中。著有《四书读》、《五经读》、《易经说意》、《周易翼简捷解》,文集有《太乙山房集》、《已吾集》、《壶山集》等。
罗万藻(?-1647),字文止,临川腾桥人,明末古文家。幼时拜汤显祖为师,博览群书,天启七年(1627)中举。曾任浙江上杭知县、礼部主事。当时明朝政治腐败,国弱民穷,四处乱起,清兵进关,他忧国忧民。他与艾南英交往密切,艾去世后,悲痛不已,数月后忧愤而卒。罗万藻与陈际泰、章世纯、艾南英结“豫章社”,并称为“临川四才子”。其学问渊博,人莫能及。其时文坚洁清秀,囊括百家之言,文章颇引人入胜,且能切中时弊。著作有《此观堂集》、《十三经类语》,存目于《四库全书总目》。
章世纯(1575-1644),字大力,临川箭港人(现属丰城县所辖)。天启元年(1621)举于乡试,授翰林孔目,名闻京城。历任天长县教谕、国子监学正、柳州知府等职。他忠于明朝,曾上书奏请兵事,极力主张“重州郡之权,使之自将其人,自用其饷”,可是未被采纳,终于造成南郡都破。崇祯中年,章世纯任柳州知府时,年已七十。闻京城被满清沦陷,悲愤成疾,死于柳州。章世纯的文章攻坚伐异,造语隽永。著作有《四书留书》六卷(收入《四库全书》),《券易苞》上下集十二卷(收入《豫章丛书》),《留书别集》、《已未留》存目于《四库全书总目》。
艾南英(1583-1646),字千子,号天佣子,临川新积(现属东乡管辖)人,明末散文家、文学评论家。他从小天资聪悟,又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,七岁能文,著有《竹林七贤论》。成年后,更是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,才名远播,入国子学为诸生。天启四年(1624)举人。他创豫章社,为首领。清兵南下后,入闽见唐王,陈“十可忧疏”,授兵部主事,后改御史。不久死于延平。艾南英与同郡人章世纯、罗万藻、陈际泰以兴朴质高古的文章为己任,主张诗文应写真情,反对“文必秦汉”的拟古说,也反对因袭六朝的俪彩,追求艰涩的文风。这些主张成为清代桐城派文论的先声。他们还刻四人的文章行世,时人宗之,称“江右四家”或“陈罗章艾”。所著《天佣子集》在清乾隆时遭禁毁,《禹贡图注》是一部地理图注,存目于《四库全书总目》。另外曾编辑古今全史千余卷,惜皆毁于兵火。
屈原-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
战国末期楚国人,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。名平,字原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。丹阳(今湖北秭归)人。
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、楚怀王、顷襄王三个时期,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。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,“横则秦帝,纵则楚王。”屈原因出身贵族,又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,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,位为左徒、三闾大夫。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,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,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,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、威震诸侯的局面。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,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,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。
怀王十五年(前304),张仪由秦至楚,以重金收买靳尚、子兰、郑袖等人充当内奸,同时以“献商於之地六百里”诱骗怀王,致使齐楚断交。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,两度向秦出兵,均遭惨败。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。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,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,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。怀王二十四年,秦楚黄棘之盟,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。屈原亦被逐出郢都,到了汉北。
怀王三十年,屈原回到郢都。同年,秦约怀王武关相会,怀王遂被秦扣留,最终客死秦国,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,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,流放江南,辗转流离于沅、湘二水之间。顷襄王二十一年(公元前278),秦将白起攻破郢都,屈原悲愤难捱,遂自沉汨罗江,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。
屈原的作品计有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(11篇)、《九章》(9篇)、《招魂》,凡23篇。此外,《卜居》、《渔父》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,学术界尚有争议。其中,《离骚》是屈原的代表作,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。《天问》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,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,涉及了天文、地理、文学、哲学等许多领域,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。《九歌》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,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,大多是人神恋歌。
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“美政”理想,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。他的“美政”理想表现在作品中,就是“举贤而授能兮,循绳墨而不颇”(《离骚》)。所谓“举贤授能”,就是不分贵贱,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,反对世卿世禄,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。他还以奴隶傅说、屠夫吕望、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,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。所谓“循绳墨而不颇”,就是修明法度,即法不阿贵,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。屈原的“美政”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,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,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,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。与此相关,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、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,表现了他坚持“美政”理想、坚持节操,“虽九死而犹未悔”的斗争精神;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、爱国爱民、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。屈原虽遭谗被疏,甚至被流放,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、人民的疾苦为念,希望楚王幡然悔悟,奋发图强,做个中兴之主。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,但却始终“忍而不能舍也”;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,在“楚材晋用”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,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。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“可与日月争光”的人格与意志。
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。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。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,屈原爱祖国爱人民、坚持真理、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“可与日月争光”的巍巍人格,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,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,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。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,屈原的出现,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,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——楚辞,突破了《诗经》的表现形式,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,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。后人也因此将《楚辞》与《诗经》并称为“风、骚”。“风、骚”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。同时,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。
在中国历史上,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。据《续齐谐记》和《隋书·地理志》载,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。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、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。1953年,屈原还被列为世界“四大文化名人”之一,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。
孙武和《孙子兵法》
孙武,春秋末年人,齐国田氏的后裔,后到吴国,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,率军攻破楚国。《孙子兵法》相传为其所作,计13篇。
《孙子兵法》根据战争的客观规律,制定比较系统的战略战术原则。它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,必须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。它重视政治斗争,认为最好是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。它认为在战争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敌人的情况,所谓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如果“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战必殆”。它指出在交战中最重要的是争取主动。它要求正确使用兵力,强调“我专而敌分”,设法使自己兵力集中而迫使敌人兵力分散,以造成“以十攻一”“以众击寡”的有利态势。战术要灵活,要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”,要“避实击虚”。在战争指挥中,要冷静,又要果断、勇猛。此外,《孙子兵法》在地形、侦察,以及军队的纪律和教育各个方面,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。
《孙子兵法》是一部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优秀军事著作,它不仅在我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极高的声誉。
项羽--自封西楚霸王的秦末反秦领袖
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,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。下相(今江苏宿迁西南)人。名籍,字羽。祖父项燕为战国末年楚名将,为秦将王翦所杀;叔父项梁。秦统一后,项梁杀人,与项羽躲避吴中,暗中以兵法组织和训练宾客子弟。项羽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
秦二世元年(前209),陈胜、吴广领导反秦起义,随即建立张楚政权。原六国贵族闻讯后也纷纷起兵,同年九月,项羽与项梁杀会稽守通,举吴中兵反秦。项梁自立为会稽守,项羽为裨将。陈胜牺牲后,其部将召平矫令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。二年三月,项梁率部渡江,东阳令史陈婴率义军来归,渡淮后英布、蒲将军又以兵相属,兵力一时达到六七万人,成为当时反秦武装的主力。同年六月,项梁立楚怀王孙心,仍称楚怀王。项梁自号武信君。之后,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、定陶。项羽、刘邦也攻占城阳,略地至雍丘。不久,项梁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。项梁阵亡,项羽、刘邦退保彭城(今江苏徐州)和砀。章邯又渡河北上击赵,与秦将王离、涉间军进围巨鹿。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,项羽为次将,率兵救赵。项羽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,袭杀宋义。怀王即命项羽为上将军,统率全军救赵。项羽亲自率全军渡河,破釜沉舟,进击秦军。经多次激战,楚兵大破秦军。当楚军救赵时,诸侯军皆作壁上观。战事结束后,诸侯将领谒见项羽,都膝行而前,莫敢仰视,都听从项羽指挥。接着,项羽在污水上又大破秦军,并招降章邯。他怕秦降卒不服,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。
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,刘邦已先期进据咸阳。由于楚怀王有约在先,“先入关者王之”,刘邦理应王关中。项羽入关后,依恃手中40万大军,企图消灭刘邦,独霸天下。因刘邦卑辞言和,双方暂时和解。项羽随即引兵西屠咸阳,秦民大失所望。汉高祖元年(前206),项羽以怀王为义帝,都郴,又分封诸侯,自立为西楚霸王,据有梁、楚地9郡,都彭城,封刘邦为汉王。不久,田荣、陈余、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。刘邦也还定三秦,进逼西楚,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。楚汉战争之初,刘邦乘项羽羁留齐地,于汉二年四月进占彭城。项羽随即回师救援,大败汉军,刘邦退据荥阳。
此后,楚汉双方在荥阳、成皋一线长期相持。项羽虽取得一系列战役的胜利,但其政治、军事上的弱点却日益显露。他不都关中而都彭城,丧失了有利的战略地势,无法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,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,项羽分封诸侯,举措失当,不公不平,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王倒向刘邦,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。此外,项羽虽然作战骁勇,却不善于用人,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。汉五年十二月,楚军被围困于垓下(今安徽灵璧东南),人少食尽。汉军四面唱起楚歌,项羽与虞姬对饮,慷慨悲歌。随即,与从者800余骑突围,至阴陵迷失道路,复至东城,从者仅剩28骑。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及,项羽引兵东向,至乌江(今安徽和县境)自刎而死。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。
韩非子简介
韩非(约前280—前233)是韩国的贵族,“喜刑名法术之学”,后世称他为韩非子。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。当时韩国很弱,常受邻国的欺凌,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,但未被韩王采纳。韩非写了《孤愤》《五蠹》等一系列文章,这些作品后来集为《韩非子》一书。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,极为赞赏。公元前234年,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,上书秦王,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。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,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,韩非被迫服毒自杀。
韩非注意研究历史,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。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“尧、舜、汤、武之道”“必为新圣笑矣”。因此他主张“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”“世异则事异”“事异则备变”(《韩非子·五蠹》),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。他的历史观,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。
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,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。他主张“事在四方,要在中央;圣人执要,四方来效”(《韩非子·物权》),国家的大权,要集中在君主(“圣人”)一人手里,君主必须有权有势,才能治理天下,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,以其威势也”(《韩非子·人主》)。为此,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,“散其党”“夺其辅”(《韩非子·主道》);同时,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,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”(《韩非子·显学》)。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,要求“废先王之教”(《韩非子·问田》),“以法为教”(《韩非子·五蠹》)。他强调制定了“法”,就要严格执行,任何人也不能例外,做到“法不阿贵”“刑过不避大臣,赏善不遗匹夫”(《韩非子·有度》)。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,人民才会顺从,社会才能安定,封建统治才能巩固。韩非的这些主张,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,为结束诸侯割据,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,提供了理论依据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,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。
庄子,老子,韩非子
庄生晓梦迷蝴蝶
老子 道德经
韩非子 法学大家
你喜欢中外历史上哪些名人,介绍他们的详细资料
人物姓名:曹操 (155~220)人物国别:中国军事家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、政治家和文学家。字孟德,小名阿瞒。沛国谯(今安徽亳州)人。父曹嵩,为宦官曹腾养子。曹操官至丞相,封魏王,谥武王,其子曹丕称帝后,追尊武皇帝,史称魏武帝。 曹操自幼机警,有胆识。东汉灵帝熹平三年(174),以孝廉推举为郎,任洛阳北部尉,入仕途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。中平元年(184),出任骑都尉,参与镇压黄巾起义。继任济南相。四年,辞官还乡。次年,受诏为典军校尉,复得军权,奔赴洛阳。时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冲击下摇摇欲坠。六年,董卓入朝专权,曹操拒其拉拢,聚兵5000,与各地豪强一样拥兵割据。次年,参加讨董联军,任奋武将军,拥袁绍为盟主。十余万联军观望不前,曹操孤军奋进,战败而还,遂决意独立发展。汉献帝初平二年(191),出兵镇压黑山军白绕部,占据濮阳(今河南濮阳西南)。三年,被济北相鲍信等拥为兖州牧。继软硬兼施,收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,选其精锐,编为青州兵,成为后来征战的重要力量。曹操立足兖州后,盘踞南阳的袁术向北扩张,勾结割据幽州的公孙瓒,对其形成南北夹击之势。曹操审时度势,表面仍从袁绍,以争取支援,先击溃公孙瓒,继迫袁术败走淮北。 初平四年秋,曹操以报杀父之仇为名,贸然进攻徐州,纵军屠杀数万人,因粮尽,于次年春退回兖州。夏,再次出兵徐州,而兖州大部被吕布等乘虚夺占,经艰苦奋战,方收回失地。纳荀或“深根固本以制天下”(《三国志·荀彧传》)之策,吸取教训,巩固兖、豫二州根据地。建安元年(196),率军至洛阳,靠近汉献帝,受封建德将军、镇东将军,任司隶校尉、录尚书事,参预朝政。不久,迫汉献帝迁都许(今河南许昌),挟天子以令诸侯,自任大将军,总揽军政。在许县及交通沿线实行屯田,足食强兵,减轻民赋。此后三年,运用分化瓦解、各个击破之策,相继击败张绣,擒杀吕布,遂与兵多地广的袁绍抗衡。 建安四年,曹操为抗击袁绍南进,预作周密部署,争取战略主动。次年,乘袁绍迟疑不决、刘备新据下邳而兵力分散之机,率军击败刘备,将其赶出徐州,避免了两面受敌。当袁绍统兵10万进屯黎阳(今河南浚县境)时,曹操鉴于敌众己寡,先以声东击西战法解白马之围,继退至延津南击败追兵,大挫袁军锐气,再回师官渡(今中牟县境),待机破敌。后采纳部属建议,坚意拒守,并相机先后袭烧袁军故市粮车和屯于乌巢的粮草,乘势发起攻击,歼袁军7万余,致袁绍此后一蹶不振(见官渡之战)。继而乘胜北上,吞并冀、青、并州,进击幽州。十二年,曹军受阻渤海滨,曹操佯称缓进,率军暗出卢龙塞(今河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带),攀崎岖小道直指柳城(今辽宁朝阳西南),击败袁氏残余势力及与之勾结的乌桓王蹋顿(见曹操攻乌桓之战),统一了中国北方。次年,挥师南下,轻取荆州。又率精骑昼夜兼程追击,大败刘备于长坂(今湖北当阳境),直下江陵,以图进占江东。由于骄傲轻敌,加之军中流行时疫,且不习水战,以致被孙权刘备联军大败于赤壁(见赤壁之战),被迫退回中原。接着,战胜朝廷内逼让兵权的政敌,致力于巩固北方,同时大治水军。十六年,成功地进行了渭南之战,全据关中。又转向东与孙权争夺江淮之地。至二十年,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,遏制了孙权攻势。从此,曹魏在淮南的优势逐渐形成。二十四年,赴汉中,拔曹军出困境,集中兵力于荆州,并着手离间孙刘联盟,欲各个击灭。继唆使孙权袭杀蜀汉名将关羽,使曹军在荆州战场转危为安,迅速形成优势。正当军威大振之时,病卒洛阳。 曹操戎马倥偬一生。用兵灵活,长于选将用将,治军严整。严格训练,赏罚分明,座骑惊入麦田,当场割发代首以肃军纪。体恤将士,赢得军心。曹操好兵法,自著兵书十万余言。又集录诸家兵法为《接要》。所著《孙子略解》(即《孙子注》),开创整理注释《孙子》十三篇的先河,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。其“兵以义动”的战争观,因事设奇、任势制胜的“诡诈论”,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,颇受后世推重。他的军事著述大部亡佚,中华书局辑校的《曹操集》,汇集有曹操存世的用兵文书。
千古奇冤——韩非子被冤杀,说出来你都不信,全完是他咎由自取
韩非子,战国后期韩国的贵族公子,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,法学学派的代表人物。秦王嬴政对他是求贤若渴,赞誉有加,但是后来韩非子却冤死在了秦国,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是个千古之谜,那么 历史 上韩非子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?
战国后期,战国七雄争霸,秦国一支独大,其综合国力已远超其他六国。而与秦国接壤的韩国更是被秦国打压的没有战略空间了,越来越弱小和贫穷了。
韩非子从小都爱好刑名法术学问,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,而韩非子有口吃的缺陷,不善于言谈,却爱好著书立说。
他看到自己的祖国韩国渐渐衰弱,心痛不已,屡次上书规劝韩王,希望韩王采纳他的意见,改变韩国日薄西山的现状,但是韩王没有听取他的建议。不得已韩非子只能放弃,开始了他的写书之路。
当时韩非子痛恨君王治理国家不用修明法治,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来驾驭臣子,没有任用贤能之士而富国强兵,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,将商鞅的“法”、申不害的“术”和慎到的“势”集于一身,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体,写了《孤愤》、《五蠹》、《内外储》、《说林》、《说难》等十余万字的著作。
此时的秦国为了统一天下,招贤纳士,秦王嬴政也求贤若渴。当韩非子的著作传到了秦国,嬴政见到了《孤愤》这些书,长吁短叹到:“要是能见到韩非子,并能和他交往,寡人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了”。李斯对嬴政说到:“韩非子是我的同门师兄弟,而且他比我更加有才能”。
为了能得到韩非子,秦王嬴政决定使用暴力,他下令立即出兵攻打韩国。因秦国攻韩,等到前线形势吃紧,不得已韩王在危急关头召见韩非子,派遣他出使秦国。
到了秦国,秦王嬴政很是喜欢他,非常看重韩非子的法家学说,韩非子成了嬴政的座上宾。
秦国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,都是采用稳扎稳打,一步一个脚印,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消灭,而为了对付强大的秦国,其他六国就必须联合起来,共同对抗秦国。
姚贾——韩非子的生死冤家
姚贾,魏国人,出身“世监门子”,其父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。虽然他出生低微,可是经历却相当传奇,后来被韩非子称其为“梁之大盗,赵之逐臣”。在赵国,姚贾被赵王全权委托,联合楚国、韩国、魏国,合众攻秦,而后秦国使用连横之计,破坏四国联盟,姚贾也被赵国逐出其境。此处不留爷,自由留爷处,姚贾跑到秦国,得到了嬴政的礼遇和赞赏。
虽然姚贾被撵走了,但是四国联军并没有瓦解,俗话说双拳不敌四手,这几个小国聚在一起,嬴政也寝食难安,于是嬴政召集群臣宾客,商议怎么退敌。这个时候姚贾挺身而出,说他愿意出使各国,破坏他们的合纵之计,嬴政一听很是高兴,说如果解决了此事,我们便可安枕无忧了。
嬴政给姚贾“资车百乘,金千斤,衣以其衣冠,舞以其剑”。这种待遇,有秦一代,并不多见。出使三年,大有成绩,和四国大臣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,进而瓦解了四国联盟,嬴政大悦,拜为上卿,封千户。
姚贾此行却触碰了韩非子的“个人利益”,因为韩非子是韩国人,他来到秦国做事,只是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,但是对于韩国是很有感情的。而姚贾破坏合纵,他的祖国韩国就会首先面临被灭的后果,想到这里就恨死了姚贾。
第一回合,韩非子得胜
思来想去,韩非子决定报复姚贾,向秦王嬴政告黑状,说姚贾花了大量的金钱,结交各个诸侯国,未必能让这些诸侯国亲近秦国,反而是姚贾为他自己留后路,以后在秦国呆不住了,他就可以混到其他国家去。韩非子还说姚贾这人对秦国不忠,有私心。
嬴政一听,觉得有理,非常生气,把姚贾喊来,问他话:“听说你拿着我给你的钱财,来结交诸侯国,为了自己的前程铺后路,有没有这样的事情”?
第二回合,姚贾反败为胜
姚贾一听,这是有人告黑状,想陷害与他,因为花钱结交诸侯,确实是真的,如果调查起来,这是瞒不住的。聪明的姚贾首先承认了确实有这么回事,嬴政一听急了,你怎么干这事呢?
这个时候姚贾向嬴政解释到:“我为了和诸侯搞好关系,肯定要用钱财来打通关系,我这出发点是好的,我要不用钱结交诸侯,怎么能让他们信任我呢?大王您看,曾子是个大孝子,所以天下的父母都争着想让他当儿子;伍子胥是个忠臣,所以天下君王都想让他做臣子;诸侯为什么愿意结交我呢,因为我是个忠臣,我得到大王您的信任和倚重,如果大王不信任我,哪个诸侯愿意结交我呢?这些钱财就是打通关系的润滑剂”。
秦王嬴政听了连连点头,脸上也露出了喜悦之情。接着姚贾又说到:“当年夏桀听信谗言杀死自己的大臣,商纣王听信谗言杀害忠臣良将,这两位最后国家都被人家都灭了,大王您要听信谗言,谁还敢为您尽忠呢”?
一番话说得秦王对韩非子有了想法了,以后韩非子向秦王告姚贾的黑状,秦王根本不信了。忍无可忍的姚贾为了一劳永逸,永绝后患,他就联合李斯反告韩非子的黑状。
第三回合,姚贾和李斯联手置韩非子于死地
姚贾对嬴政说:“大王,我们秦国消灭六国,一统天下是迟早的事情,而韩非子是韩国人,他一定会向着韩国,这不是个隐患吗,早晚要出事”。姚贾停下来,嬴政细想一下觉得姚贾说得有道理。接着姚贾又说到:“韩国是目前实力最弱小的,大秦灭掉韩国是最轻松的,可是韩非子却建议大王先消灭其他国家,他这不是有私心吗”?而李斯这个时候十分嫉妒韩非子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,也对韩非子落井下石,细说韩非子的种种不是。
秦王虽然很欣赏韩非子的政治主张,但是更加相信李斯,进而听信了李斯和姚贾的谗言,将韩非子关入大牢,李斯又怕嬴政到时候反悔,就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子。
纵观韩非子的一生,他是个有大才之能人,同时他也时运不济,仕途坎坷,最终含冤致死,让后人感到甚是可惜。可是,不作死就不会死,他的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,他如果不告黑状,也许秦国一统天下之大功非他莫属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grbc.com.cn/post/202305/179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