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椟还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/ 买椟还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
本文目录一览:
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理解及答案
1. 文言文寓言故事带启示
狐假虎威 文言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:“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,果诚何如?”群臣莫对。江一]对曰:“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狐。狐曰:‘子无敢食我也!天帝使我长百兽,今子食我,是逆天帝之命也。子以我为不信,吾为子先行,子随我后,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?’虎以为然,故遂与之行;兽见之皆走。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,以为畏狐也。今王之地方五千里,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。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,其实畏王之甲兵也,犹百兽之畏虎也。
译文
楚宣王问群臣,说:“听说中原地区的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,果真是这样的吗?”群臣无人回答。江亿回答说:“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。捉到一只狐狸,狐狸对老虎说:‘你不敢吃我,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,如果你吃掉我,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。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,我在前面走,你跟在我的后面,看看群兽见了我,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?’老虎信以为真,于是就和狐狸同行,群兽见了老虎,都纷纷逃跑,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,却以为是害怕狐狸。现在,大王拥有五千里江山,百万雄师,都归昭奚恤掌管。因此,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,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,那也就是说,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军队呀!就像百兽畏惧老虎一样。”
狐假虎威: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它野兽。比喻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的人。含贬义。狐:狐狸。假:借助。虎威:老虎的威势。
2. 寓言故事文言文
黔驴技穷的寓言故事: 《黔之驴》 柳宗元 原文: 黔无驴,有好事者,船载以入;至则无可用,放之山下。
虎见之,庞然大物也,以为神。蔽林间窥之,稍出近之,慭慭然,莫相知。
他日,驴一鸣,虎大骇,远遁,以为且噬已也,甚恐!然往来视之,觉无异能者,益习其声,又近出前后,终不敢搏。稍近益狎,荡倚冲冒。
驴不胜怒,蹄之。虎因喜曰:“技止此耳!”因跳踉大阚,断其喉,尽其肉,乃去。
噫!形之庞也,类有德;声;之宏也,类有能。向不出其技,虎虽猛,疑畏卒不敢取,今若是焉,悲夫!译文: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,有一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到黔这个地区。
运到后,却没有什么用处,便把它放在山下。老虎见了驴,(发现驴)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,就把它当做神奇的东西,躲在树林里偷看它。
老虎小心谨慎地渐渐靠近驴,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。 一天,驴叫了一声,老虎非常害怕,远远地逃跑了,认为驴要咬自己。
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,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。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,又在它前前后后走动,始终不敢和驴搏击。
(虎)渐渐靠近驴,态度亲近而不庄重,(对驴)进行碰撞、倚靠、冲撞、冒犯。驴禁不住发怒,用蹄子踢老虎。
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,盘算驴生气只能踢这件事,心想:“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!”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,咬断驴的喉咙,吃完了它的肉,才离开。狐假虎威: [ 原文 ] 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狐。
狐曰:“子无敢食我也!天帝使我长百兽,今子食我,是逆天帝命也。子以我为不信,吾为子先行,子随我后,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?”虎以为然,故遂与之行。
兽见之皆走。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,以为畏狐也。
——《战国策》 [ 译文 ]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,抓到(一只)狐狸。狐狸说:“您不敢吃我!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,现在你吃掉我,是违背天帝的命令。
你认为我的(话)不诚实,我在你前面行走,你跟随在我后面,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?”老虎认为(狐狸的话)是有道理的,所以就和它(一起)走。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。
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,认为(它们)是害怕狐狸。
3. 十则寓言故事及其寓意,要文言文的那种
塞翁失马
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,马无故亡而入胡。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为福乎?”居数月,其马将胡骏马而归。人皆贺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能为祸乎?”家富良马,其子好骑,堕而折其髀。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为福乎?”居一年,胡人大入塞,丁壮者引弦而战。近塞之人,死者十九。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
寓意:福祸相依,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,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。在一定的条件下,福可以转化为祸,祸也可变化成福。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换。
揠苗助长
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,芒芒然归,谓其人曰:“今日病矣,予助苗长矣!”其子趋而往视之,苗则槁⑩矣。
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!以为无益而舍之者,不耘苗者也;助之长者,揠苗者也;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。
寓言意义: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,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,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。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:"欲速则不达"。
先发两则了。。。。网上可以查到。
4. 寓言故事《考试》阅读答案
《中国古代寓言故事》(新疆青少年出版社)阅读测试题一、填空题。
1.《愚公移山》中愚公要移的两座山分别是太行和 。2.“我宁愿相信尺码,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”出自寓言故事 。
3.《可笑的南歧人》中,南歧人因为喝了当地的水生了 病。4.《高山流水觅知音》叙述了俞伯牙和 的故事。
5.《此地无银三百两》中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的下一句是 。6.“曲调越高雅,唱法就越难,跟他唱的人自然就越少。”
出自寓言故事 。7.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 。
8. 喝酒时,看见杯中有一条蛇,就害起病来。出自寓言故事 。
9 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是 。10.《庖丁解牛》中的庖丁是一名 。
二、选择题。(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)1. 南郭先生是下列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? ( )A.季子投师 B.刻舟求剑 C.滥竽充数 D.纪昌学射箭2. “ 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,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”出自哪个寓言故事? ( )A.东施效颦 B.邯郸学步 C.刻舟求剑 D.螳螂捕蝉3.《棘刺母猴》中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? ( )A.郑国 B.燕国 C.赵国 D.卫国4.“节外生枝,故意卖弄,只会弄巧成拙,丧失原有的优势。”
出自哪个寓言故事? ( )A.画龙点睛 B.画蛇添足 C.叶公好龙 D.腾蛇与飞龙5.“朝三暮四”中主人公是谁? ( )A.猴子 B.狐狸 C.蛇 D.兔子6.《黔之驴》中,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? ( )A.狮子 B.老虎 C.狐狸 D.大象7.《买椟还珠》中“椟”是指什么? ( )A.珍珠 B.箱子 C.包 D.盒子8.“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。”出自哪个寓言故事? ( )A.为虎作伥 B.亡羊补牢 C.狐假虎威 D.骑虎难下9.《对牛弹琴》的主人公是谁? ( )A.公明仪 B.张僧繇 C.孙叔敖 D.宋元君10.“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。”
出自哪个寓言故事? ( )A.自相矛盾 B.杞人忧天 C.塞翁失马 D.南辕北辙三、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,对的打“√”,错的打“*”。1.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老渔翁得到了好处。
( )2.“比喻不必要的,没有根据的担忧”出自寓言故事《杞人忧天》。( )3.《叶公好龙》中,当叶公见到真正的龙后非常高兴。
( )4.《望梅止渴》叙述的是刘备打仗途中发生的故事。 ( )5.《染丝》是墨子出游,路过一个染行,看见有人在染丝。
( )6.《万字》告诉我们:学无止境,若浅尝辄止,盲目自满,是学不到真本领的。 ( )7.《晏子的车夫》中晏子的妻子说要跟他离婚。
( )8.《螳螂捕蝉》中:“螳螂捕蝉”的下一句是“黄雀在后”。 ( )9.《夸父追日》中夸父死后,他的手杖化作了一大片梨林。
( )10.《穆公失马》讲的是秦穆公在韩地打仗时发生的故事。 ( )附:《中国古代寓言故事》(新疆青少年出版社)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一、填空题。
1. 王屋 2.郑人买履3.粗脖子病 4.钟子期5.隔壁王二不曾偷 6.曲高和寡7.东施 8.杯弓蛇影9.井底之蛙 10.厨师二、选择题。1. C 2. B 3. D4. B 5. A 6. B7. D 8. C 9. A10. D三、判断题。
1. √ 2. √ 3. * 4. * 5. √6. √ 7. * 8. √ 9. * 10. √。
5. 文言文寓言故事及寓意
[文言文阅读]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
2014-09-08·[文言文阅读]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
2014-09-06·[文言文阅读]扑朔迷离文言文
2014-09-05·[文言文阅读]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言文阅读
2014-09-05·[文言文阅读]抛砖引玉近义词
2014-09-04·[文言文阅读]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谁
2014-08-22·[文言文阅读]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
2014-08-14·[文言文阅读]孟母三迁阅读答案
2014-07-24·[文言文阅读]老马识途阅读答案
6. 文言文寓言故事
穿井得人①
宋之丁氏,家无井,而出溉汲②,常一人居外。及其家穿井③,告人曰:“吾穿井得一人。”。有闻而传之者曰:“丁氏穿井得一人。”国人道之,闻之于宋君。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,丁氏对曰:“得一人之使,非得一人于井中也。”
【字词注释】
①选自《吕氏春秋》。②溉汲:取水。③穿井:挖井。
【诗文翻译】
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,家里没有水井,要到外边去取水,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。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,于是对人说:“我挖了一口井,家里就多了一个人。”有人听见这话,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:“丁家挖了一口井,井里出来一个人。”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。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。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。丁家的人回答说:“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,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。”
启发:这个故事从丁氏的穿井引出传话的出入,说明传言易讹,凡事须亲自调查,这样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。
7. 求两个寓言故事,要文言文的,并加以解释
南辕北辙文言文:魏王欲攻邯郸,季梁闻之,中道而反,衣焦不申,头尘不去,往见王,曰:“今者臣来,见人于大行,方北面而持其驾,告臣曰:‘我欲之楚。
’臣曰:‘君之楚,将奚为北面?’曰:‘吾马良。’臣曰:‘马虽良,此非楚之路也。
’曰:‘吾用多!’臣曰:‘用虽多,此非楚之路也。’曰:‘吾御者善!’此数者愈善,而离楚愈远耳。
今王动欲成霸业,欲举信于天下,恃王国之大,兵之精锐,而攻邯郸,以广地尊名,王之动愈数,而离王愈远耳,犹至楚而北行也。”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。
译文:魏王想出兵攻伐邯郸。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,立刻半途折回,衣服也没换,头上的灰也没去掉,就去见魏王, 季梁对魏王说:“今天我在来此的路上,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,告诉臣说‘我想要去楚国。
’臣说‘楚国在南方,为什么要朝北走?’那人说:‘不要紧,我的马好,跑得快。’我提醒他:‘马好也不顶用,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。
‘那人说:‘我的路费多着呢。’我又跟他说:'路费多也不济事,这样到不了楚国。
'那人还是说:‘不要紧,我的马夫很会赶车。’赶路的这些条件越好,就离楚国越远。
而今,大王要成就霸业,时时想在天下取得威信。
(然而)依仗魏国的强大,军队的精良,去攻打邯郸,来使土地扩充,名分尊贵,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,就离建立王业越远啊。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?”这就是所说的向南行车却向北走的故事 守株待兔文言文:宋人有耕田者。
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。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
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译文:从前宋国有个农民,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。
一天,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,扭断了脖子而死。从此,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,天天等在树桩旁,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。
当然,兔子是没等到,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。
8. 求寓言故事的文言文如题,要5个
黔之驴 柳宗元逍遥游,秋水 庄子世说新语 刘义庆黔之驴 黔无驴,有好事者(2)船载以入(3)。
至则(4)无可用,放之山下。虎见之,庞然(5)大物也,以为神(6)。
蔽林间窥之(7)。稍出近之(8),?#92;?#92;然(9),莫相知。
他日,驴一鸣,虎大骇(10),远遁(11),以为且噬己也(12),甚恐。然往来视之(13),觉无异能者。
益(14)习(15)其声,又近出前后,终不敢搏(16)。 稍近(17),益(18)狎(19),荡倚冲冒(20),驴不胜(21)怒,蹄(22)之。
虎因喜,计之(23)曰:“技止此耳(24)!”因跳踉(25)大?#92;(26),断其喉,尽其肉,乃(27)去(28)。[编辑本段]词句注释 2,好事者:喜欢多事的人。
3,船载以入:用船装运(驴)进(黔)。船,这里指用船的意思。
4,则:却。 5,庞然:巨大的样子。
6,以为神:把它当做神。 7,蔽林间窥之: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。
蔽,隐蔽,躲藏。窥,偷看。
8,稍出近之:渐渐的接近他。稍:渐渐 9,?#92;?#92;(yìnyìn)然:小心谨慎的样子。
10,大骇:非常害怕。 11,远遁:逃到远处。
12,以为且噬己也。 且:要,将要。
噬:咬。 13,然往来视之。
然:然而,但是,却。 往来:来来回回。
视;观察。 14,益:更加。
15,习:熟悉。 16,终不敢搏。
搏:搏斗,搏击。 17,近:(1)稍出近之。
近: 走进,靠近。 (2)稍近,益狎。
近:走进,靠近。 18,益:渐渐,更。
19,狎:态度亲近而不庄重。 20,荡倚冲冒: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。
荡,碰撞。倚,靠近。
冲,冲击。冒,冒犯。
21,驴不胜怒。 胜:禁得起,受得住。
22,蹄:名词作动词,用蹄子踢。 23,计之:代驴子生气只能踢的情况。
24,计止此耳:止:通“只”, 此:这(些) 25,跳踉(liáng):跳跃。 26,?#92;(hǎn):怒吼。
27,乃:才。 28,去:离开。
秋水秋水时至(1),百川灌河(2),径流之大(3),两涘渚崖之间,不辩牛马(4)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(5),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(6)。
顺流而东行,至于北海,东面而视,不见水端。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(7),望洋向若而叹曰(8):“野语有之曰(9),'闻道百(10),以为莫己若'者(11),我之谓也。
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,而轻伯夷之义者(12),始吾弗信;今我睹子之难穷也,吾非至于子之门,则殆矣,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(13)。” 北海若曰:“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(14),拘于虚也(15)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(16)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(17),束于教也。
今尔出于崖涘,观于大海,乃知尔丑(18),尔将可与语大理矣。天下之水,莫大于海,万川归之,不知何时止而不盈(19);尾闾泄之(20),不知何时已而不虚;春秋不变,水旱不知。
此其过江河之流,不可为量数(21)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(22),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(23),吾在于天地之间,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。
方存乎见少,又奚以自多!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,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(24)?计中国之在海内(25),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(26)?号物之数谓之万(27),人处一焉;人卒九州(28),谷食之所生,舟车之所通,人处一焉(29);此其比万物也,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(30)?五帝之所连(31),三王之所争,仁人之所忧,任士之所劳(32),尽此矣!伯夷辞之以为名(33),仲尼语之以为博,此其自多也;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(34)?庄子的50则寓言 1。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
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。
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
是鸟也,海运则将徙于南冥。南冥者,天池也。
2。列子御风 夫列子御风而行,泠然善也,旬有五日而后反。
彼于致福者,未数数然也。此虽免乎行,犹有所待者也。
3。朝三暮四 狙公赋予,曰:“朝三而暮四。”
众狙皆怒。曰:“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”
众狙皆悦。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,亦因是也。
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,是之谓两行。 4。
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,栩栩然胡蝶也。自喻适志与!不知周也。
俄然觉,则蘧蘧然周也。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?胡蝶之梦为周与?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。
此之谓物化。 5。
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倚,砉然响然,奏刀马砉然,莫不中音,合于桑林之舞,乃中经首之会。 文惠君曰:“嘻,善哉!技盖至此乎?”庖丁释刀对曰:“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
始臣之解牛之时,所见无非全牛者;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;方今之时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,官知止而神欲行。依乎天理,批大谷阝,导大款,因其固然。
技经肯綮之未尝,而况大车瓜乎!良庖岁更刀,割也;族庖月更刀,折也;今臣之刀十九年矣,所解数千牛矣,而刀刃若新发于硎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,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。
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。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,怵然为戒,视为止,行为迟,动刀甚微,讠桀然已解,如土委地。
提刀而立,为之而四顾,为之踌躇满志,善刀而藏之。”文惠君曰:“善哉。
买椟还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
《买椟还珠》文言文翻译如下:
楚国有个在郑国出卖宝珠的人,他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,匣子用香料熏过,用珠玉作缀,用玫瑰装饰,用翡翠连结。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,却把珠子还给了他。
这可以叫做善于卖匣子,不能说是善于卖宝珠。现在社会上的言论,都是一些漂亮动听的话,君主只看文采而不管它是否有用。
这篇文言文出自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,原文是: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薰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翡翠。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。此可谓善卖椟矣,未可谓善鬻珠也。今世之谈也,皆道辩说文辞之言,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。
成语寓意
郑国人两眼只盯在了精致的木匣上,竟然舍弃了珍贵的珠宝。可见,做事情必须主次分明,不能像买椟还珠的人那样,只注重事物的外表,看不清事物的本质。
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质,分清主次,才能取舍得当。成语原指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;比喻取舍不当,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。
买椟还珠文言文
原文】
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熏以桂椒、缀以珠玉、饰以玫瑰、辑以翡翠。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。此可谓善卖椟矣,未可谓善鬻珠也。
【翻译】
楚国有(个)到郑国去卖他的宝珠的人,(他)用木兰香玉(为宝珠)做了(一个)匣子,用桂、椒(等香料)把它熏香,用珠(宝)、玉(石)点缀(它),(还)用绿色的玉装饰(它)。(结果),郑国的人买去了他的匣子,却退还了他的宝珠。这(个楚国人)可以说是会出售盒子,(却)不能说(他)会出售宝珠啊!
启示: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,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,导致没有看出宝珠的重要性。而楚人的“过分包装”也十分可笑。
6-4年级文言文
1. 4至6年级的文言文
【六年级上册】
学弈
学弈 《孟子》
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使弈秋诲二人弈,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;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。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非然也。
译文
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,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,只听弈秋的教导;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,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,想拿弓箭去射它。这样,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,却学得不如前一个。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?答案是:不是这样的。
两小儿辩日
原文
孔子东游,见两小儿辩斗,问其故。
一儿曰:“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,而日中时远也。”
一儿以日初出远,而日中时近也 。
一儿曰:“日初出大如车盖,及日中则如盘盂,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? ”
一儿曰:“日初出沧沧凉凉,及其日中如探汤,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?”
孔子不能决也。
两小儿笑曰:“孰为汝多知乎!”
译文
孔子到东方去游学,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。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。一个小孩说:“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,而正午时距离人远。”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,而正午时离人近。前一个小孩说:“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,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,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?”另一个小孩说:“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,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,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?”孔子听了,不能判断谁是谁非。两个小孩笑着说:“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?”
【六年级下学期】
矛与盾 《韩非子》
原文:
楚人有鬻(yù)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“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”又誉其矛曰:“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”或曰:“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如?”其人弗能应也。
译文:
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。他夸耀自己的盾,说:“我的盾坚固无比,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。”又夸耀自己的矛,说:“我的矛非常锋利,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。”有人说:“如果用你的矛,去刺你的盾,结果会怎么样呢?”那人张口结舌,一句话也答不上来。
郑人买履
原文
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至之市而忘操之。已得履,乃曰:“吾忘持度。”反归取之。及反,市罢,遂不得履。
人曰:“何不试之以足?”
曰:“宁信度,无自信也。”
译文
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,他先在家里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,并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。他匆忙去到集市上,忘了带那尺码。他已经拿到鞋子,却说:“我忘记带尺码来了。”又转回家去取。等到他赶回来,集市已散,他最后没有买到鞋。 有人问他说:“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?”他回答说:“我宁可相信尺码,也不相信自己的脚!”
2. 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到四单元词语盘点四字词语填空
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到四单元词语盘点词语盘点 第一单元 读读写写: 挪移 蒸融 游丝 插秧 枯萎 基业 幸而 一番 考验 锻炼 转化 优雅 *** 裸 专心致志 无缘无故 语重心长 狂风暴雨 勃勃生机 读读记记: 哲理 英俊 惊羡 幅度 慌乱 艰难 喧哗 附和 冒险 消受 机敏 堂皇 名义 薄弱附庸 刹那间 座无虚席 意想不到 惊心动魄 养尊处优 第二单元 读读写写: 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饺子 翡翠 杂拌 榛子 栗子 爆竹 风筝 预备 彩排 鞭炮 寺院 彩绘 逛庙会 麦芽糖 走马灯 零七八碎万象更新 张灯结彩 读读记记: 剧种 面具 激流 发誓 旷野 布施 鼻祖 柔顺 压抑 敦厚 夸张 描述 演绎 布局 和睦 酷热 激昂 抽象 韵味 哄堂大笑 别无所求 蜂拥而至 铺天盖地 肃然起敬 美不胜收 第三单元 读读写写: 书籍 含糊 尖锐 抽屉 恐怖 粗暴 魔鬼 肥胖 苦刑 残暴 匪徒 拘留 窝头 剥削 兴旺 解救 哀思 乱蓬蓬 炊事员 精兵简政 死得其所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读读记记: 战地 突击 陷入 憧憬 阻击 点燃 性命 焦急 审阅 陈设 极其 转椅 隔壁 思索 热腾腾 第四单元 读读写写:乖巧 围裙 硬币 裂缝 橱窗 饥饿 礼拜 生锈 揉皱 昏暗 眯缝 耸肩 一缕 毒打 撇嘴 欺负 抽噎 匣子 冻僵 逗笑 窜过 孤儿 打搅 甜蜜 圣诞树 黑糊糊 笑眯眯 读读记记:无赖 凶悍 惨白 救援 淡忘 忧郁 起初 苦闷 消极 游手好闲 落荒而逃 鱼贯而入 满不在乎 天涯海角 闻所未闻 与世隔绝。
3. 4至六年级德古文
课外古诗文阅读与鉴赏
诗经·小雅——《采薇》[节选]
昔①我往矣,杨柳依依②。今我来思③,雨雪霏霏④。
行道⑤迟迟⑥,载⑦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⑧知我哀。
注释: ①昔:指出征时。②依依:茂盛貌。③思:语末助词。④霏霏:雪大。⑤行道:走路。⑥迟迟:走路缓慢。⑦载:又。⑧莫:无法,不能。
大 铁 椎 传[节选] 〔清〕魏禧
时鸡鸣月落,星光照旷野,百步见人。客驰下,吹觱篥数声。顷之,贼二十余骑四面集,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。一贼提刀突奔客,客人呼挥椎,贼应声落马,马首裂。众贼环而进,客奋椎左右击,人马仆地,杀三十许人。宋将军屏息观之,股栗欲堕。忽闻客大呼曰:“吾去矣。”尘滚滚东向驰去。后遂不复至。
狼 [清] 蒲松龄
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,止有剩骨。途中两狼,缀行甚远。屠惧,投以骨,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;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骨已尽,而两狼并驱如故。屠大窘,恐前后受其敌。顾野有麦场,场主积薪其中,苫蔽成丘。屠乃奔倚其下,弛担持刀。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。少时,一狼径去;其一犬坐于前,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屠暴起,以刀劈狼首,又数刀毙之。转视积薪后,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身已半入,止露尻尾。屠自后断其股,亦毙之。方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狼亦黠矣!而顷刻两毙,禽兽之变诈几何哉,止增笑耳!
有个屠户天晚回家,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,只剩下一些骨头。路上遇到两只狼,紧随着走了很远。屠户害怕了,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。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,另一只狼仍然跟着。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,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,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。骨头已经扔完了,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。屠户很窘迫,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。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,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,覆盖成小山似的。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,放下担子拿起屠刀。两只狼都不敢向前,瞪眼朝着屠户。过了一会儿,一只狼径直走开,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。时间长了,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,神情悠闲得很。屠户突然跳起来,用刀劈狼的脑袋,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。屠户正要上路,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,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,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。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,只有 *** 和尾巴露在外面。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,也把狼杀死。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,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。狼也太狡猾了,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,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?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
四年级(7) 7册:《赠汪伦》、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、《题西林壁》、《别董大》 8册:《春日》、《忆江南》、《清明》 五年级(6) 9册:《望庐山瀑布》、《枫桥夜泊》、《山行》、《江雪》 10册:《望洞庭》、《游园不值》 六年级(6) 11册: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、《芙蓉楼送辛渐》、《凉州词》、《泊船瓜洲》 12册:《示儿》、《题临安邸》
4. 小学语文4
古诗词
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:4首
1、第5课《题西林壁》【宋】苏轼
2、第5课《游山西村》【宋】陆游
3、第20课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【唐】李白
4、第20课《送元二使安西》【唐】王维
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:6首
1、第1课《独坐敬亭山》【唐】李白
2、第1课《望洞庭》【唐】刘禹锡
3、望洞庭《忆江南》【唐】白居易
4、第23课《乡村四月》【宋】翁卷
5、第23课《四时田园杂兴》【宋】范成大
6、第23课《渔歌子》【唐】张志和
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:3首
1、第5课《泊船瓜洲》【宋】王安石
2、第5课《秋思》【唐】张籍
3、第5课《长相思》【清】纳兰性德
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:3首
1、第5课《牧童》【唐】吕岩
2、第5课《舟过安仁》【南宋】杨万里
3、第5课《清平乐·村居》【宋】辛弃疾
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:4首
1、第六组综合性学习《诗经·采薇(节选)》
2、第六组综合性学习《春夜喜雨》【唐】杜甫
3、第六组综合性学习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【宋】辛弃疾
4、第六组综合性学习《天净沙·秋》【元】白朴
六年级下册:10首
1、古诗词背诵:《七步诗》【三国·魏】曹植
2、古诗词背诵:《鸟鸣涧》【唐】王维
3、古诗词背诵:《芙蓉楼送辛渐》【唐】王昌龄
4、古诗词背诵:《江畔独步寻花》【唐】杜甫
5、古诗词背诵:《石灰吟》【明】于谦
6、古诗词背诵:《竹石》【清】郑燮
7、古诗词背诵: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【唐】杜甫
8、古诗词背诵:《己亥杂诗》【清】龚自珍
9、古诗词背诵:《浣溪沙》【宋】苏轼
10、古诗词背诵:《卜算子。送鲍浩然之浙东》【宋】王观
文言文
一五年级下册第十课《杨氏之子》
二六年级上册25课《伯牙绝弦》
三六年级下册第一课《学弈》
四《两小儿辩日》
5. 小学一至六年级文言文
杨氏之子
梁国杨氏子九岁,甚聪惠。孔君平诣其父,父不在,乃呼儿出。为设果,果有杨梅。孔指以示儿曰:“此是君家果。”儿应声答曰: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”
学弈
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使弈秋诲二人弈,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;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(zhuó)而射之。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非然也。
伯牙绝弦
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:“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。”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:“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。”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子期死,伯牙谓世再无知音,乃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。
两小儿辩日
孔子东游,见两小儿辩斗,问其故。一儿曰:“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,而日中时也。”一儿以日初出远,而日中时近也。一儿曰:“日初出大如车盖,及日中则如盘盂,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?”一儿曰:“日初出沧沧凉凉,及其日中如探汤,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?” 孔子不能决也。 两小儿笑曰:“孰为汝多知乎?”
应该就这么多。我也不确定啊。不过只能查出这几篇了。
6. 一至六年级的文言文.急
杨氏之子
梁国/杨氏子/九岁,甚/聪惠。孔君平/诣其父,父/不在,乃/呼儿出。为/设果,果/有杨梅。孔指/以示儿曰:“此是/君家/果。”儿/应声答曰:“未闻/孔雀/是夫子家/禽。” ( /表示停顿的地方)
【译文】在梁国,有一户姓杨的人家。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,很聪明。有一次,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,刚好他的父亲不在家,孩子被叫了出来迎接客人。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,其中就有杨梅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,说:“这是你家的水果。”孩子迅速回答:“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。”
学弈
弈秋,通国/之善弈者也.使/弈秋/诲/二人弈,其一人/专心致志,惟/弈秋之为听;一人/虽/听之,一心以为/有鸿鹄(hú)/将至,思/ 援弓缴[zhuó]/而射之。虽/与之/俱学,弗若之矣(yǐ).为是/其智/弗若与?曰:非/然也
【译文】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。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,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,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;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,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,想拿弓箭去射它。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,却学的不如前一个。能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?弈秋回答说:不是这样的。
伯牙绝弦
伯牙/善/鼓琴,钟子期/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:“善哉,峨峨兮/若/泰山!”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:“善哉,洋洋兮/若/江河 !”伯牙所念,钟子期/必得之。子期/死,伯牙/谓/世/再无知音,乃/破琴绝弦,终身/不复鼓。
[译文] 伯牙擅长弹琴,钟子期擅长倾听。伯牙弹琴的时候,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,钟子期听了赞叹道:“好啊!就像巍峨的泰山!”伯牙弹琴时,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,钟子期赞叹道:“好啊,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!”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,钟子期都会想到。钟子期去世后,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得懂他的琴声。于是,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,断了琴弦,发誓终生不再弹琴。
两小儿辩日
孔子东游,见/两小儿/辩斗,问其故。
一儿曰:“我以/日始出时/去人近,而/日中时/远也。”
一儿以/日初出远,而/日中时/近也。
一儿曰:“日初出/大如车盖,及日中/则如盘盂,此/不为/远者小/而/近者大乎?”
一儿曰:“日初出/沧沧凉凉,及其日中/如探汤,此/不为/近者热/而/远者凉乎?”
孔子/不能/决也。两小儿笑曰:“孰/为汝/多知乎?”
【译文】孔子坐车向东游学,看见两个孩子正在为什么事争辩。孔子问他们争辩的原因。一个孩子说:“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,而到正午的时候离人远。”
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,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。
第一个孩子说:“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像车轮般大。到了正午就看起来像盘子一样,这不是远的物体小而近的物体大的道理吗?”
另一个孩子说:“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清清凉凉,到了中午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热,这不是近的物体热而远的物体凉的道理吗?”
孔子不能判断。
两个孩子笑着说,“谁说你知识渊博呢?”
7. 六年级文言文(全部)急用
文言文课文
第一学期
陈太丘与友期《世说新语》
两小儿辩日《列子》
陋室铭[唐]刘禹锡
爱莲说[宋]周郭颐
为学[清]彭端淑
熟读精思[宋]朱熹
古诗四首
观沧海[三国]曹操
望洞庭湖赠张丞相[唐]孟浩然
望岳[唐]杜甫
饮湖上初晴后雨[宋]苏轼
词二首
菩萨蛮[唐]韦庄
卜算子·送鲍浩然之浙东[宋]王观
答谢中书书[南朝]陶弘景
望九华[宋]王十朋
中国古代寓言四则
买椟还珠[战国]韩非
郑人买履[战国]韩非
滥竽充数[战国]韩非
画蛇添足《战国策》
参考答案
第二学期
春之古韵
春夜喜雨[唐]杜甫
钱塘湖春行[唐]白居易
江南春[唐]杜牧
登幽州台歌[唐]陈子昴
黄鹤楼[唐]崔颢
山居秋螟[唐]王维
过故人庄[唐]孟浩然
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[唐]岑参
李白诗三首[唐]李白
行路难
送友人
月下独酌
《论语》八则[春秋]孔子
天时不如地利[战国]孟子
口能言之,身能行之[战国]荀子
《吕氏春秋》两则
橘逾淮为积《晏子春秋》
螳螂捕蝉[汉]刘向
参考答案
每周一诗
第一学期
秋思[唐]张籍
春望[唐]杜甫
寄酬韩冬郎 *** 畏之员外(其一)[唐]李商隐
采莲子(其二)[唐]皇甫松
……
玉在文言文阅读答案
1. 关于玉的阅读理解和答案
1. 12.(3)(1)玉是君子的象征;(2)玉和金一样,是宝贵的象征;(3)玉,是权力的象征;(4)。玉,是吉庆、祥和、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;(5)玉,又是和平的象征。(只要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全分。)
13.(2分)(1)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
(2)花雪月。(每小题1分)
14.(2分)不能,如去掉后句意就变成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只有玉文化了,与实情不符,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。或“之一”是说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不只是玉文化,还有其他的形式。语言准确。
15.(3分)象征义:连年有余(1分) 说明:示例:玉,是吉庆、祥和、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,“莲”与“连”谐音,“鱼”与“余”谐音,“莲花”和“鲤鱼”代表着美好、富足,所以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是“连年有余”。(2分)
16.(2分)
(1)从诗中发现:菊花开在深秋不与百花争艳,耐霜抗寒,是高洁脱俗、恬静淡泊、坚贞顽强的精神象征。
(2)凡是能够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、道德、审美的事物都可以形成文化。像菊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彩纷呈的美丽,还有默默的感动,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道德意义,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文化。(每小题1分)
2. 和氏璧文言文阅读答案
楚国人卞和,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,把它奉献给了厉王。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,雕琢玉器的人说:“这是石头。”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,而砍去了他的左足。等到厉王驾崩了,武王即位,卞和又把玉碧献给那位武王。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,又说:“这是石头。”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,而砍去了他的右足。武王驾崩了,文王即位,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,三天三夜,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。文王听到后,派人问他原因,说:“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,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?”卞和说:“我不是为被刖伤心,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,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。”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,果然得到宝玉,于是命名是“和氏璧”。
【原文】
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,奉而献之于厉王。厉王使玉人相之,玉人曰:“石也。”王以和为诳,而刖其左足。及厉王薨,武王即位,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。武王使玉人相之,又曰:“石也。”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。武王薨,文王即位,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,三日三夜,泣尽而继之以血。王闻之,使人问其故,曰:“天下之刖者多矣,子奚哭之悲也?”和曰:“吾非悲刖也,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,贞士而名之以诳,此吾所以悲也。”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,遂命名曰“和氏璧”。
【注释】
奉:双手敬捧。
相:鉴别,察看。
刖:即砍掉足。
薨:周代诸侯死称做薨。
泣尽而继之以血:眼泪哭干了而直到流出血来。继之以血,即以血继之,以血来接着泪。
【翻译】
楚国人卞和,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,把它奉献给了厉王。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,雕琢玉器的人说:“这是石头。”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,而砍去了他的左脚。等到厉王驾崩了,武王即位,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。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,又说:“这是石头。”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,而砍去了他的右脚。武王驾崩了,文王即位,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,三天三夜,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。文王听到后,派人问他原因,说:“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,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?”卞和说:“我不是为被刖伤心,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,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,这(才)是我悲伤的原因。”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,果然得到宝玉,于是命名是“和氏璧”。
3. 《子罕辞玉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
阅读《子罕辞玉》,回答4~6 题.(10分) 宋人或得玉,献诸子罕,子罕弗受.献玉者曰:“以示玉人,玉人以为宝也,故敢献之.”子罕曰:“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.若以与我,皆丧宝也,不若人有其宝.” 4.解释文中加点的词.(4分) 诸:故:5.说说文中画线句的意思.(3分) 6.你认为子罕是怎样的一个人?(3分) 参考答案:4.诸:相当于“之于”.故:所以.5.我把不贪(钱财)看作宝物,你把玉看作宝物.如果你把玉给了我,咱们两人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,不如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.6.子罕是一个廉洁、不贪钱财、十分珍视自己良好品德的人.。
4. 《子罕辞玉》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
阅读《子罕辞玉》,回答4~6 题。(10分)
宋人或得玉,献诸子罕,子罕弗受。献玉者曰:“以示玉人,玉人以为宝也,故敢献之。”子罕曰:“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。若以与我,皆丧宝也,不若人有其宝。”
4.解释文中加点的词。(4分)
诸:
故:
5.说说文中画线句的意思。(3分)
6.你认为子罕是怎样的一个人?(3分)
参考答案:
4.诸:相当于“之于”。 故:所以。
5.我把不贪(钱财)看作宝物,你把玉看作宝物。如果你把玉给了我,咱们两人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,不如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。
6.子罕是一个廉洁、不贪钱财、十分珍视自己良好品德的人。
5. 初一文言文的买椟还珠的问题答案
《买椟还珠》【参考答案】版本一1、用 做 2、郑国人买了他装珠子的木匣子,却把珠子还给他了. 3、批评那些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本质的人.版本二1、楚人对木匣加以修饰,造成了什么结果?请用原文回答.(2分)2、文中加点的“此”指的是谁?(1分)3、文中最后一句议论批评的是哪个人?这个人错在哪里?(3分)4、成语“买椟还珠”在如今一般用来说明什么道理?与故事本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?(4分)参考答案:1、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、指卖珠的人 3、批评的是卖珠的人.他在卖珠的工作中过分注重了木匣的装饰,以至匣子的价值及其外表的美观胜过了珠,主次颠倒了. 4、如今用以比喻没有眼光,取舍不当.批评“买珠者”一类的人,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本质.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黄以桂、俶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翠羽,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.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①为木兰之柜.为: 做 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.还:送回 ③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.于:给 把文中几个语序颠倒的句子找出来(拔高题4分)① ② ③ ④ 四个带“以”字的句,状语后置句.说说本文所包含的寓意:不能过分追求形式,不能喧宾夺主.“买椟还珠”的意思是 :买了匣子,退还了珍珠. 作者的原意是: 讽刺那些 :没有眼光,取舍不当,主次颠倒,不知轻重的人 . 这是从:(买方)的角度来说的;我们还可以从(卖方)的角度将寓意理解为(注意包装商品,有时可以获得大的利润).原文: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熏以桂、椒,缀以珠玉、饰以玫瑰、辑以翡翠.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.1、“饰以玫瑰”中“饰”的意思是:2、“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"的句意:3、读了这个故事,我想对那个郑人说;修饰、装饰郑国人买了他的盒子,把他的珍珠还给了他做事要看本质,徒有外表是不行的.做人也是如此,我们应更注重内在的东西,培养自己的道德和修养,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,徒有虚名.楚人有卖其Y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熏以Y桂椒、缀以珠玉、饰以玫瑰、辑以翡翠.郑人买其Y椟而还其珠.(此可谓善卖椟矣,未可谓善鬻珠也.)1、解释括号里的句子2、解释后面带Y的字3、你想对楚人和郑人各说些什么?楚人:郑人: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,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.2.他的3.楚人: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,不能舍本逐末,不要些只重形式,不顾实质郑人应该没什么说的,讽刺的不是他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薰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翡翠,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. 你认为郑人是个怎样的人?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内在可笑,而楚人的不分主次也让自己没卖出珍珠.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是不是其中一个?。
6. 袁枚大龙湫阅读答案
原文后十日,至雁荡之大龙湫.未到三里外,一匹练从天下,恰无声响.及前谛视,则二十丈以上是瀑,二十丈以下非瀑也,尽化为烟,为雾,为轻绡,为玉尘,为珠屑,为琉璃丝,为杨白花.既坠矣,又似上升;既疏矣,又似密织.风来摇之,飘散无着;日光照之,五色佚丽.或远立而濡其首,或逼视而衣无沾.其故由于落处太高,崖腹中洼,绝无凭藉,不得不随风作幻,又少所抵触,不能助威扬声,较石梁绝不相似.大抵石梁武,龙湫文;石梁喧,龙湫静;石梁急,龙湫缓;石梁冲荡无前,龙湫如往而复;此其所以异也.初观石梁时,以为瀑状不过尔尔,龙湫可以不到;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,不可以臆测也.翻译十余天后,(我)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还没有到大龙湫,在三里以外的地方,好像有一幅白绢从天上飘落下来,却没有什么响声.直至到了它的面前仔细观看,就发现20丈以上是瀑布,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,全都变成了烟,变成了雾,变成了轻软的生丝,变成了白玉的尘埃,变成了珍珠的粉末,变成了琉璃丝,变成了杨树的白色花絮.已经坠落下来了,又好像在向上回升;已经稀疏松散了,又好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.风吹过来摇动它,就随风飘扬散落,好像没有着落;太阳光照着它,各种颜色都映射出来,光艳美丽.有的人远远地站着观看,他的头发却全部沾湿了;有的人近近地观赏,可他的衣裳一点儿也没有沾湿.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瀑布的落点太高,山崖的腹地中间凹陷进去,完全没有什么依靠,瀑布也不得不随着吹来的风兴起各种奇异的变化;又由于它落下来很少有什么接触撞击的地方,不能为它助长威势、激扬声响:这些和石梁瀑布比较,一点儿也不相像.大概石梁瀑布威武,大龙湫瀑布文雅;石梁瀑布喧闹,大龙湫瀑布幽静;石梁瀑布湍急,大龙湫瀑布徐缓;石梁瀑布冲撞激荡,一往无前,大龙湫瀑布好像去了却又回来,盘旋悠荡;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原因.起初观赏石梁瀑布的时候,认为瀑布的样子、情况只不过是这样罢了,大龙湫可以不去;等到我来到了这里以后,才知道耳朵、眼睛没有听到、看到的景物,是不可以凭主观想象来推测的.。
7. 文言文阅读,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下列各题
(1)解答此题,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,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,“元和中”是表时间的固定词组,其后应断开,故排除AB两项.“倡名”的主语是“吏”,故“吏一倡名”不能断开,故排除D;故选:C.译文为:元和年间,他去考进士,看见考官监管苛刻,在尚书省考试时,即使水和木炭、蜡烛和餐具,都是各人自己拿着,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.(2)B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,即大月三十日、小月二十九日,朔,朔日中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,即初一.(3)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.B项,“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”错.原文“死后,帝观牡丹,凭殿阑诵赋,为泣下”表明,皇帝因怀念舒元舆而泣下.只要到文中找对照,即可发现B项有曲解文意的错误.(4)①非贤不在选,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;隶人,用对待奴仆的方式;诚,实在.译文为: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,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的方式对待他们,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方法.②有才德才数人,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;谬,错误;令格,标准.译文为: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,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人,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,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?答案:(1)C(2)B(3)B(4)①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,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的方式对待他们,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方法.②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,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人,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,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?参考译文:舒元舆是婺州东阳县人.他出身贫贱,不能与士人并列.他开始学习时,就机敏聪明.后到江夏客居,节度使郗美对他的突出才能感到惊异,多次为他扬名.元和年间,他去考进士,看见考官监管苛刻,在尚书省考试时,即使水和木炭、蜡烛和餐具,都是各人自己拿着,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,用荆棘围住,应试者铺席子坐在屋檐下,于是就上奏说:“从古以来被举荐的人才没有比这更受轻视的,何况宰相公卿都是从这些贡士中选 *** 的,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,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方式对待他们,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做法.用荆棘遮挡并怀疑他们做弊,也不合选拔忠诚正直人才的办法.写诗作赋是次要的才能,标注经传,又不能看出礼制教化的才能我担心贤人为逃避羞辱会躲开,不贤的人反被皇上任用了.现在进贡珍珠、宝贝、黄金、美玉,有关部门的官员用棐笥皮币来盛放,怎么这么看轻贤人,而看金玉呢?”他又说:“录取人才不应限制人数,如今考官多时录取三十人,少时只取二十人,假使这一年有一百名可以辅佐皇上的才子,却说按规定只取二十名,能说是求贤吗?假如这一年德才兼备的人才几个,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名,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,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?”不久他考进士中了优等,被调任为鄠县县尉,有能干的名声.裴度任命他为兴元掌书记,他的文章豪放遒劲,当时人都推崇他.后任监察御史,追究危害深重的坏人从不放过.两次升官后任刑部员外郎.他自恃有过人的才华,急于升官.大和五年,他将文章献给皇帝,没有回音,他又上奏表白自己说:“马周、张嘉贞帮人写奏章,被从宾客中提拔起来,终于成了有名的臣子.现我在朝廷任职,自己呈报文章,过了五个月没有一次答复,我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、张嘉贞差,但没机会表现,不能显露才华,因此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时候.汉代主父偃、徐乐、严安以老百姓的身份上奏章,早上呈报晚上就受到召见,我呈上的文章有八万字,那文章千锤百炼,用语精炼,谈古论今涉纵横几千年,剖析挑选,凡是可以辅助教化的都没遗漏,我的文章像犀角、象牙那样珍贵,难道是主父偃等人可以比得上的吗?圣明的时代难以遇到,我还是自己爱惜自己的才干吧.”唐文宗看了奏章,赏识他振奋昂扬的精神,拿出来给宰相看,李宗闵认为他轻浮放肆不能任用,于是调他任著作郎,在东都任职.舒元舆写了一篇《牡丹赋》,当时人称赞他写得好.他死后,皇帝观看牡丹,靠着宫殿栏杆吟诵这篇赋,为他流下了眼泪.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grbc.com.cn/post/202305/2225.html